血压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血压测量十人九错专家教你如何正确测 [复制链接]

1#

原创cliche陈鲁原医学界心血管频道收录于合集#全国高血压日3个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对话陈鲁原教授,聊一聊高血压测量的那些事儿~

高血压,作为三高之首,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全国高血压控制状况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高达23.2%,但其知晓率不及50%,控制率仅为15.3%。由此可见,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仍不理想。

血压测量作为控制高血压的途径之一,是高血压诊断、防治效果评估以及血压监测的基础和关键。现如今,许多高血压患者在家即可进行血压监测,测量血压看似简单,但身边没有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一不下心就会落入“坑”中,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正确地测量血压呢?

值此全国高血压日,医学界心血管频道特邀对话心血管健康联盟专家大咖。本次邀请到医院心内科的陈鲁原教授就“高血压测量”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电子血压计不如水银血压计准确?

不准该怎么办?

“几百块的电子血压计一点也不准,该不会是买到假货了吧。”刘大伯一脸忧愁。

“我都说了,电子血压计不准,要用水银血压计才准确,你非要买。”刘大妈说道。

......

如今,很多高血压患者都认为电子血压计没有水银血压计测量准确,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而针对这个问题,陈鲁原教授为我们作出了详细的解释。

水银血压计发明时间距离今日已经有长达百年多的历史,水银血压计配备一个通过自身能充气的袖带,充气后暂时阻断身体中血液的循环流动。这时,医生听诊脉搏跳动,并且同时在刻度表上读出对应的数值,就是测量的血压数值。专业医生用水银血压计测量,精准度是比较高的。但如果测量人技术不过关或受到环境的影响(如医师听诊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或听力下降、听诊时环境嘈杂、患者测量时紧张)都有可能导致测量数据的不准确。

电子血压计的原理是通过测量血液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振动来得出血压值,并且屏幕上就可直接显示,且数值可精确到个位。由于电子血压计是由电子元件构成,因此对环境温度较为敏感,若存在温差过大的情况,就可能会影响到电子血压计测量的准确性。而且电子血压计毕竟是机器,遇到测量数值不准,也需要考虑其是否老化了。一般来说,电子血压计的的使用寿命为6-10年。患者若想在家准确地测量血压,这里陈鲁原教授提出以下3点小建议,可任选其一(赶紧拿起小本本记下来~):

1.测量三遍,取均值。

2.测量三遍,取最接近的两遍的平均值。

3.舍弃第一遍的读数,取第二遍、第三遍的平均值。

高血压测量部位如何选择?

关于测量血压时该如何选择其测量部位,一直是广大高血压患者比较“纠结”的地方。虽然心血管领域相关研究此起彼伏,答案也让人“眼花缭乱”,如近期我国就发布了《成人四肢血压测量的中国专家共识》,Hypertension也发布了一项研究,建议家庭自测血压者应测量双上肢血压。那么,高血压患者到底改选择哪个部位进行血压测量呢?

这里,陈鲁原教授提出,无论测量哪个部位的血压患者都需遵守“就高不就低”的测量原则,并就不同情况给出了“个性化”血压测量的建议,具体如下:

需要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建议测量四肢血压。

在家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建议测量双上肢血压。

1.双上肢血压差≤10mmHg,属于正常范围;

2.双上肢血压差为10mmHg-19mmHg,则需要考虑是否有动脉硬化、狭窄;

3.双上肢血压差≥20mmHg,则可能患有较为严重的疾病,如主动脉瘤、主动脉狭窄、主动脉夹层等,医院进行诊治。

陈鲁原教授还特别强调,手腕式电子血压计虽然能通过监测脉搏波沿手部动脉的传播速度来计算血压,但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提倡使用手腕式电子血压计!因为腕式电子血压计实际上测量的是腕部脉搏压力值,与标准血压测量的上臂肱动脉有一定偏差。又因为测量时需使肘关节与心脏在同一水平,要求将佩带手放在胸前,在用力状态下测量不够准确。但适合于脱衣服不方便的患者(残疾人)、上臂过于粗壮和野外工作人员等。

如何把控高血压测量时间和频次?

测量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高血压测量的时间和频次直接关系到高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因此,高血压患者需要对测量时间和频次进行严格的把控。这里,陈鲁原教授提醒道:“高血压测量首先要看其血压状态是稳定还是波动。如果稳定,则一周测量一次;如果波动,则每天都需要进行血压测量,直到血压变得稳定为止!”接着,陈鲁原教授进行了具体阐释,“所谓‘稳定’是指连续三天的血压值都差不多,此时,就可以改为一周测一次。”

血压测量次数是知道了,但问题又来了,测量血压要选择一天之内的哪个时间段比较好呢?

陈鲁原教授推荐针对初诊高血压患者或血压不稳定高血压患者在早、晚这两个时间段内测量血压为宜(精神高度焦虑患者,不建议家庭自测血压),具体如下(见表1):

表1

“互联网+高血压”管理模式,未来可期

近年来,随着智能设备、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普及应用,其在高血压等慢病管理中的作用凸显优势。因此,利用“互联网+”实现高血压的智慧化管理或将成为未来高血压防控的趋势。

《高血压院外互联网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已于去年年年度发布,为全国首个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互联网管理共识,旨在推动高血压院外互联网(线上)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惠及广大高血压患者群,减轻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

对此,陈鲁原教授指出,《高血压院外互联网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的推出填补了我国此前在高血压院外线上管理领域的空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高血压院外互联医院的专科医师、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师团队和辅助管理团队组成,以互联网企业作为技术支撑,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作为实践者。信息采集与管理、数据存储与安全等是院外高血压互联网管理的保障。

“高血压院外管理”主要以规范院外血压监测管理为切入点,管理内容还包括高血压风险评估、规范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指导、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患者健康教育,涉及高血压从诊断到预后的方方面面。并且,“高血压院外管理”能根据随访对象的个体化情况定制相应的定期应诊和随访,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实时调整线上和线下管理方案(详见图1)。

图1高血压患者院外血压管理流程图

总的来说,“高血压院外管理”能更好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模式在高血压防控中的支撑和服务作用,使高血压院外互联网管理更加安全、规范、高效和便捷,保障医患的切身利益,真正推动高血压管理水平的提升!

总结:

虽然这些年来,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依然不理想,这也更需要我们行动起来,无论是自我监测还是自我管理,都需在医师的指导下,科学地测量和管理血压。我们也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高血压“管理会有更长足的发展,让高血压患者获益。

专家简介

陈鲁原教授

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教授

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二、三届高血压学组副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高血压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医师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常委

从事心血管内科学及心血管药物治疗学的研究和实践,专业方向为高血压及相关问题、冠心病、心力衰竭领域的药物治疗学、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代谢性紊乱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高血压达标中心,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高血压院外互联网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05(01):E-E.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文作者:cliche陈鲁原教授

审核专家:陈鲁原教授医院

责任编辑:彭建萍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