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计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科技创新助力大湾区展翅高飞专访港区全
TUhjnbcbe - 2024/2/25 18:11:00
白癜风能医好吗 http://www.xftobacco.com/m/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洪为民

中美贸易战正在白热化。美国利用霸权以各种手段压制中国,重点瞄准了高科技行业,特别是近期针对性打击中国高科技行业的明星企业华为。如此“精准”打击,其目的就是想阻碍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

近几年来,中国科技发展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尤其在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有一大批新学科、新技术的创新型公司在众多领域崭露头角,有的大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所向披靡,独领风骚。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成绩。

如何应对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大湾区如何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洪为民博士做了详细深入的分析。

洪为民博士,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也是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香港交通安全队总监,香港菁英会荣誉主席。年,获得“香港十大杰出青年”荣誉,年获委香港太平绅士。

沉着应对美国的打压

东方财经:华为不仅是大湾区也是全中国的科技创新明星企业,但是近期频频受到美国的大力打压。您认为这些所谓动了西方“乳酪”的科技企业该如何科技创新,实现自身进一步发展?

洪为民:对此,有人提议自主创新,自己去研究,自己做核心技术开发,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但与此同时,科技创新除了努力和投入资源之外,还有个漫长的过程,中间有运气,也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不是说努力就一定行,但不努力肯定不行。

另外,建议我们要多元化,要和其他国家合作,美国不跟我们合作,“五眼联盟”(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组成的情报联盟)不和我们合作,那以色列、日本呢?我们不可能降低我们的科技水准来满足美国人的需求,如果我们完全断绝和它来往,也不可能。

所以我认为,一方面要从法律法规上,包括用外国的法律,也包括专利各方面的内容保护好自己,不要让他国用法律和专利控制我们。另一方面应该扩大、加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合作伙伴的范围。美国要封锁中国,但它不可能要求全世界封锁我们,它需要付出成本,另外其他国家未必听它指挥,这是一个博弈过程。

我建议华为未来设计创新要更专业、技术含量更高一些,特别是一定注意合法合规,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护自己。我们今天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些,主要是不能掉以轻心。

另外,多做少说。华为这方面做得很好,直接拿产品说话。目前,存在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在说中国现在到了一个制定标准的时候。但我认为,中国今天达到了不能缺席国际标准制定的地步,但还没达到制定标准的时候。

这个定位会有益于我们国家。我们是国际社会的一部分,但我们不是老大,我们也不想做老大。既然我们今天已经足够大,其他国家定规则的时候我们要参与才合理。华为是这么做的,它也加入到一些国际组织理事会里面。

■在粤港澳大湾区有一大批新学科、新技术的创新型公司在众多领域崭露头角。

我认为这是一个王道的做法。一起定的规则,很难单方面改掉,其他国家很难制定一些东西专门刁难中国。如果有某些国家硬不合作,是它自绝于国际规则,对我们有利。所以建议不要说我们自己定规则,而是说我们要参与。

我们要认识到,我们的科技和真正的国际先进水准有一定距离,但我们有时候会头脑发热。例如我国靠自主创新做了大飞机,但我们只是做到他国多少年前已经做到的事情,我们还只是一个追赶者。

在科技上,我们只在很少的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真正领先的东西是在应用,由于我们的市场巨大,所以我们能够很快地铺开。全世界的大数据都没有中国多,所以中国的大数据就比较容易做。人工智能也是一样,它要依靠大数据,我们是14亿人的数据。即便这样,我们的一些原创还不够,毕竟我们还在追赶。华为能够在国际上角逐,是一个特例。

在大部分领域,我们的科技还是在追赶中。当然追着追着,距离越来越小了,美国有点害怕,所以才出现这些问题。美国不会等我们已经全面超过才来封锁,那时候它也没办法封锁。

我们不能仅通过科技创新来冲出困局,多交朋友、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用法律法规保护自己,这些都很重要。

我们尤其不能关起门来,像过去那样不惜一切代价做“两弹一星”,那个年代那种做法今天不容易成功,正如现在我们不可能放弃自主创新一样。时间会告诉我们,中国人不比人家笨,也不比人家懒,而且人口基数多。其他国家的科技也是人想出来的,只不过他们比我们早研究。

今天我们一年有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又有很多博士。美国的优秀博士百里挑一,我们人口基数大,我们的优秀博士千里挑一,最后优秀博士的数量我们可以追赶上。

但是我们的制度确实还不够完善,例如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科研经费的拨款、甚至科研的题目选择上,我们可能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或者是剑走偏锋。原因是我们想超赶,所以会做一些偏的研究,也是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一定要沉下心来。

核心技术的创新需要“卧薪尝胆”

东方财经:企业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命脉就掌握在别人手上。目前大湾区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相对世界其他湾区,还欠缺。那么大湾区该如何推进核心技术的创新?

洪为民:在核心技术方面进行创新,首先要咬紧牙关投钱进去。全世界都是这样做,我们国家也有这个决心,已经在做,但是需要一个过程。

其次,准备好配套的产业,我印象中年的时候,我们出过“龙芯”CPU,但是配套没做好,国内企业都不愿意用,还是喜欢英特尔,因为英特尔整体设计都做好了,配套也齐全。但是“龙芯”,除了CPU以外,周边的生态链有没有?显卡是不是相容?操作系统是不是相容?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后面就没人用了,白白浪费了研发投入。

我说核心技术研发需要国家较大投入,这又可能被美国指责中国是国家资本主义,为什么国家要去帮企业做科研?所以,学校做核心技术最好,*府支持学校做,天经地义。例如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手合作,研究某技术,相对来说就没有太多人会注意这件事。

做核心技术需要高校参与,也需要*工参与。国外主要也是靠这两方面去突破,较少的商业企业在做核心技术。建议国家不要直接参与进去,也不要过多去宣传这个事,不要把它作为攻坚项目等。

大湾区同心协力推进科技创新

东方财经:大湾区内,一国两制、三种货币、三种关税,各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年2月18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出台之前基本是各自规划、各自发展,科技创新合作的案例很少,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地如何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洪为民:一国两制对协同没有阻碍,货币和关税也没有妨碍;协同推进发展,最主要是人才交流的问题。现在更多是一些人员出入境*策的不便,尤其是内地学者来香港,或者一些国际人才经过香港去内地,都不是很便利。

所以,我建议粤港澳三地签发大湾区商务科教通行证(简称:大湾区卡)。大湾区卡由广东省和港澳两地出入境部门联合签发,供大湾区的商务、科教人士申请,特别是内地居民和持外国护照的外籍人士。持证人员可以自助通关,不再需要签证出入境,可以在大湾区任何一个城市短期居留并不受限制。

比如内地和香港两边的团队一起合作时,有些内地的教授可能要短期来香港工作,但是今天没有一个合法的方式去操作。因为他没法申请工作签证,目前内地科研人员来香港还是很麻烦。

反过来香港人去内地会好一点,虽然现在不用就业许可等证件,但是也还有一些限制。例如,香港有个限制,如果香港大学的老师在内地有任何工作,如果有资金收入,必须要申请要批准。过去有一个案例,香港某大学的教授拿了内地的一些研究资源,大学要开除他,因为他没申报,但即使申报了未必能批,总之,类似的问题需要理顺。

另外研究性质的器材方面,建议关税要进一步放开,我听朋友说研究器材进内地是免关税,但是这个器材不能拿来做其他的事情,只能做研究,不能放在工厂或者进行生产经营,另外如果器材要离开研究领域,相对比较复杂。例如研究机构的器材,用了三五年,想卖掉换新的,旧的卖出去做生产用途,不行,只能报废,这虽然不是大问题,但是迟早需要解决。

■洪为民建议粤港澳三地签发大湾区商务科教通行证。持证人员可以自助通关,不再需要签证出入境,可以在大湾区任何一个城市短期居留并不受限制。

关于共享科学数据的方法也需要完善,例如在生物科技、生物医药行业,香港非常需要内地的数据,以前这个数据是不能出境的,因为牵涉到公民隐私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在可以出境了,但大湾区出了一条规定,数据只能给研究机构,不能给企业。并不是我们完全放开数据,应该是有限制地放开,只有某些满足条件的企业才可以申请。我觉得可以做一个类似数据特区这样的概念。比方说在福建的福州长乐有类似的做法,他们建设了一个数据社区,敏感性数据可以放进去,但不准拿出来。研究机构可以进去研究,成果可以拿出来,但是原始数据不能拿出来,所以我建议在大湾区也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

但是这个办法首先要管理部门允许,目前对香港的企业还不允许参与,建议可以尝试放开。但与此同时,因为香港开企业的门槛低,同时需要制定数据保护机制去监管这些企业。

真正的协同推进创新,更多的应该是在产业链上怎么合作。例如《规划纲要》里面特别提到,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深化合作机制,应该也是这种模式。

例如生产在广东的九个城市,学研在两个特区,或者学研在香港特区,通过方法把内地的工厂和香港的学研更密切地连接在一起。现在已经有企业这样做了,例如腾讯找香港大学合作等等。但是可以再扩大合作面。第一,不一定是大企业,中型企业也可以来香港找合作。第二,更密切地做一些委托研究等项目,华为有类似项目,未来可以再多一些。未来我们推进社会协同,推进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体用什么方法让产学研更密切。学和研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产就第一时间把研究出来的成果进行产品化。

与此同时换代也有学问,既不能太先进,也不能比上一代产品没多少改变。例如一个消费电子品,必须要比上一代多一些功能,用户才会买;但是不能多很多功能,要不下次就没东西卖了。类似这些事情,市场和学研之间要配合,这个是我认为未来我们在两个特区发展创科的重中之重。

企业必须运用新模式

东方财经:大湾区内有很多具备优势基础的支柱性产业,这些产业如何技术创新?另外,大湾区不具备优势基础的产业,又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

洪为民:举例来说,大湾区有先进的制造业,包括通讯设备、新能源、新材料,也包括一些互联网的平台等,这些都已经有优势。

当然他们还要加大研发投入,必须再加强科技创新。因为全球科技是一个时速三十公里的泥石流,企业只能逆流而上,稍微慢一点就被冲到下游,再慢一点影子找不到了。

所谓不具备优势基础的产业,我认为是一些传统的制造业,技术含量不高,主要依赖人工,但是人力成本却在增加。例如服装、鞋子等制造企业,这类企业的问题是:企业的从业人员,包括企业负责人和高管,他们也没想过、也不知怎么做,以及做什么。

我认为这类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其实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产品的升级,例如向智能发展,冰箱变智能冰箱,电器变智能家居,汽车变无人驾驶,手表变成可穿戴,衣服也变成与可穿戴设备结合的特种衣服,即从产品的角度去创新。

第二个方法是在产品的生产和它的价值链上进行创新,即从生产到物流,整个供应链能否科技创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包括小批量生产,小批量定制。

C2M(Customer-to-Manufactory)也将成为传统制造业新的推动力,强调制造业和客户的衔接,允许消费者参与到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当消费者无法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标准产品时,可以直接下单给企业进行私人定制。

这种模式将消费者规模巨大且相互之间割裂、零散的消费需求整合在一起,以整体、规律、可操作的形式将需求提供给供应商,从而将“零售”转化为“集采”,为厂商带来大量商机,能够大幅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和资产、资金周转能力,消除库存风险。

在C2M模式下,传统企业即将进入智能化个性生产模式,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产品要求,也可以通过智能搜索,寻找到能够加工自己产品的企业。这种企业是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进行产品的定制化生产,节省了产品的流通环节,也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传统企业需要通过科技创新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

这些企业必须运用这些新模式。如果不能的话,其他厂家可以小批量定制,而这个企业还在大批量生产,转弯速度慢,款式更新慢,成本又比别人高,它就很难长期持续。所以,我们要利用科技去提升产业本身的价值链,这是不分行业的,做鞋子、帽子等各个行业都可以通过类似方法提升。

例如我有朋友做帽子,他是全球最大的帽子生产厂商。我开玩笑说可不可以提升一下帽子。他回答,提升帽子,怎么提升?是加个体温计还是血压计?这类商品从产品方面提升已经很困难,但是他从产业链上肯定可以。例如能不能按照客户需求快速、小批量定做各种各样帽子,更密切地去接触最终的消费者,以使用者需求为导向。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科技创新

东方财经:年4月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高峰论坛给大湾区科技类企业带来哪些机遇,他们该如何创新?为国家助力的同时,如何为自己的企业谋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洪为民:新闻报道说这次论坛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还在交通、税收、贸易、审计、科技、文化、智库、媒体等领域同中方签署了多项多双边合作文件,一些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同中方签署了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多家中外企业对接洽谈并签署合作协定,总金额多亿美元,展现了“一带一路”带来的巨大商机。

这次论坛,同样也给大湾区展现巨大的市场机遇,特别是消费科技类企业会因为“一带一路”获得更多市场。对大湾区来说,“一带一路”最能带来效益的是东盟。

东盟成员国有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目前,东盟正在或者说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国家群。所以他们消费电子方面的需求比较大,例如手机、电视等等,是一个较大的市场。

其次是人才,建议我们必须要共享人才。不能说我们去他们国家,造公路,卖华为设备,然后就结束了,或者说我们造公路,他们卖水果给我们,然后也结束了。建议不要这么做,我们还要帮他们建当地化工厂,我们还要在当地找上下游的企业,这样才能合作长久。

所以我觉得我们走出去的时候,除了带去我们的产能、投资和产品之外,也应该把一些中国的科技带出去,帮助这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发展他们的产业。

首先,从务实的角度,帮助他们发展是为了和我们接轨,他们成为我们的供应商,成为我们的增值服务商,他们就和我们捆绑在一起。但是假如我们只卖东西给他们,他们随时可以换另外一个产品。如果我们成为它产业的一部分,又聘请了他们的工人,也在那边生产,情况就不同。日本人就是这样做事,所以很成功。即使日本本土再怎么产业空洞化,走出去的外部经济很强。

其次,我们这样做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说,不是单单卖,我们帮忙提高他们当地的就业率,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所以“一带一路”必须是真正给当地的人民带来幸福,只有这样才有持续性。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的参与和当地的参与,是不是也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给当地的人才,既帮助当地发展产业,也可以把他们吸引到我们国家,比方以大湾区作为桥梁。我相信人才是无国界的,不会说某一个民族的人才多一点或少一点,只是他们发展的机会会多一点或少一点。

■对大湾区来说,“一带一路”最能带来更多的人才。

因为大湾区的国际化确实很不够,硅谷有一半的人是亚裔。大湾区若能引入10%非中国非华裔的人才,我觉得不过分,10%就是万。所以这是我们下一步要注重的,建议大湾区不要和北京上海抢人才,还不如包容一点,从“一带一路”的大环境来引进人才。

生活环境好,治安好,法制健全;空气好,食物好;国际化程度高,语言沟通没问题;出行没问题,吃饭没问题等等,只有满足这些条件,国外的人才更愿意来大湾区。今天大湾区大部分城市做不到这点,建议要改,例如从地铁站的英文标识改起。新加坡做得非常好,上海也还不错,但是我们大湾区就差一点。

我们的“一带一路”其实就是个全球化4.0,但它是一个合作共享平等的新全球化。在这里面我们必须要牢牢掌握不忘初心,不能因为自己比人家先进一点,有更多的资金,就趾高气昂。这恰恰是现在有些走出去的企业展现的问题,我们要拿出真诚。

我们为什么和非洲那么好?因为当初我们去帮非洲的时候,真的是无私,没有任何的计较。当年我们去帮坦桑尼亚、赞比亚建设铁路的时候,是一种真诚的朋友态度。当然不是说不要赚钱,毕竟这是商业项目。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是和当地互相合作,希望能够找到共赢方案,能为自己的企业带来发展,也能推动当地的发展,同时为当地的人民谋幸福。

保持自己特色的产业结构

东方财经:相对世界其他三大湾区,大湾区制造业比较多,中低端制造业也不少,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远低于其他三大湾区,人均GDP也不如其他三大湾区。大湾区需要什么样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要向其他湾区学习吗?

洪为民:有的专家说第三产业是高端的,我个人认为不一定。第三产业,人均的GDP可能会高一些,例如第三产业中的银行比较高一些,但是类似按摩等服务业可能就不高。

大湾区的产业结构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我们的模式应该是三藩市湾区加纽约湾区加东京湾区。我们既要有科技也要有金融,还要有制造业,我们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制造业。

三藩市湾区和纽约湾区的第三产业占比高是正常的,但是东京湾区,相对其实他湾区还是有很多制造产业。我们不能够等到工业萎缩了才去挽回工业,美国现在想重新振兴制造业,香港也想这么做。当工业萎缩了以后,整个产业链都不见了,然后想再回去做工业化,还不如保持现在的产业链。

通过科技提升产品,提升产业链,可以提高人均GDP,我们大湾区现在0万人口,未来可能上亿。从人口基数来说,很大比例是制造业产业人员,所以要根据自己的一个实际情况去发展产业结构。

■大湾区必须保持合理的制造业。

大湾区的特色就是制造业很多,是高端还是低端,看从哪个角度看,这不是一个很科学的分类。传统产业未必就是低端,其实是生产方式有分高端和低端。我是全手工,其他人已经自动化甚至已经人工智能,那么我就是低端,其他人是高端,因为生产方式是有分别的。但是产品方面,不应该分低端高端。举例说,有人说做蛋糕的是低端,做手机的是高端,这不对。如果还是用手工去做蛋糕确实是低端,如果我是自动化设备做蛋糕,甚至采用智能机器人,则一定不是低端。如果手机厂是山寨厂,主要依赖人工组装手机,其实只能算低端。所以生产方式分高中低,我们需要提升生产方式,不管他做的是什么样的产品,也包括服务业,服务业也要通过科技提升它。

各行各业都需要科技来提高效率。因为人工智能未来会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商业模式。也就是说我们传统工业革命1.0后的分工和营业模式将会大规模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服务业也必须要调整,律师、会计师等行业都会有很多改变。这些改变与其是说被动地跟在人家后面,还不如我们现在就去想一些方案。

在新事物面前,机会是同等的,大家都在摸索。例如金融科技,现在全世界没有龙头,大湾区有机遇可以去做。未来也就这3至5年的时间,看谁能做到金融科技的龙头。有些产品或者项目现在想做龙头未必行,例如造飞机,我们没法跟人家争龙头。但是,金融科技可以,因为今天没有一个明显的领头羊。

我们正处在所谓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前瞻,顺势而为,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我们的生产方式,包括服务方式。生产方式才是决定企业高低的层次。

早期,还是国家大力推崇第三产业的时候,我曾建议,香港万人都做服务业没问题,但是中国14亿人都做服务业,地球无法支撑,有那么多受服务的人群吗?生产制造谁去做,谁去种田?必须有人去生产产品。服务有没有价值?有价值,它是一个附加值,但它不是一个原始创造的价值。

服务要依附在一个产品上面,其他的都是那种像娱乐这些东西,在未来可能是刚需。人工智能普及的年代,娱乐休闲文化会是一个最大的产业。因为人闲着没事做,类似动漫电影、虚拟实境这些文化产品会很多,人类物质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就会追求这些东西。所以到了那个阶段,投资服务没有问题,也会为很多服务企业带来新的机会。但是还要有人去种田,还要有人做凳子,还要有人生产汽车,即使是人工智能工厂,还是需要人去管理这些人工智能设备。

因此,大湾区需要基础产业,我们必须牢牢地做好世界工厂。今天的问题是,在整个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上,对于制造业极度不公平,这不是中国的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但是我相信会有调整。等我们失去了基础产业再回来调整,还不如这个时候把我们本来的制造业强项保持下去。

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东方财经:相比世界其他三大湾区,大湾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及高校之间的联系并不算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很低。请问如何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另外相对其他湾区,大湾区研发投入占比偏少,如何提高?

洪为民:首先这有个过程,当时的问题是我们产业没准备好,我们产业还在做OEM(代工生产),还在做各种各样的原始积累,即使有科技,企业也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转化,也没有耐心。转化需要时间,不是几个月就能做出来。

其次,我们的学校过去也不习惯,中间还有个认知的问题,一个科研成果要真正地变成产品,产品化可能比科研的成本更大。有时候会想研发一个产品,到最后却做不出来,是因为材料做不到。实验室里做出来的东西,不代表在生产线能生产。还要考虑,如果在流水线生产,我怎么做?如果用智能化生产,我怎么排产?上下游的厂商能不能够找到?除了要找到供应商之外,还要一个备份供应商。这些都是所谓的产品化。

外观设计、产品的细节,实验室里可能不研究,但是厂家要研究。这些东西都要有,这中间就是我刚才说的成果转化。台湾有工研院,香港也有个应科院(应用科技研究院),内地也有一些,但是我们都做得不好,从大学到企业中间需要有一个应用科技的研究院连接起来。

香港应科院和大学是独立的,大学老师不愿意去,有的去了又不愿意回来。有的大学教授看不起应科院,例如想让博士生去给应科院做项目,教授说不能迟交论文,做产品不重要,先把论文做好了,将来博士毕业了想去哪就去哪。所以应科院只能找到一些知名度低的教授,或者没有带学生的教授才愿意合作。

另外,*府拨款也存在问题,原因很复杂。我专门做过调研,这个转化的桥是没通的,教授研究出来的成果其实只占两成。以市场来算,一个项目值0万,企业经营者说后面还要多花万才能把成果变成产品,所以这个研究成果最多值万,于是谈不拢。

教授不知道后期投入,或者说也不愿意知道。这中间就一定有些人去给他做润滑剂,持股参与该项目。美国有专门做这个事情的公司。建议我们*府应该鼓励这种运行方式,甚至*府参与投资,但是不干涉经营。

中山市推了一套知识产权的按揭贷款系统,具有借鉴作用,但据说也还不是很成功。例如某教授认为他的研究成果天下无敌,值0万,于是拿去跟银行借钱,因为他跟企业家谈不拢,他想自己来做企业。这样他把研究成果抵押给*府,贷款做产品推向市场。很创新的方式,其他城市也可以尝试,探讨一下该模式的可行性。

在互联网年代,信息不对称是不应该存在的,只是大家没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技创新助力大湾区展翅高飞专访港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