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计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淄川区用流动医院守护15000名山区
TUhjnbcbe - 2024/9/30 16:04:00
商务BD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m.jpm.cn/article-124913-1.html

11月10日晚,寒风呼啸。天气预报说,鲁中降温幅度超过10度,最低温度在摄氏1度。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提醒你“该穿秋裤”了。
  

对淄川区东坪卫生院的医生们来说,这可不是添加厚衣服这么简单的事。
  

因为他们“管辖”的24个村,全是山区村,村里大都是年迈体弱、身患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医疗卫生知识匮乏的老人。
  

这些病,往往会因为天气突变、气温骤降导致生命危险。
  

11日一大早,院长宗德钢马上安排所有能抽调出来的人手,坐上区里刚刚配备的医疗服务车,到各个村巡诊。
  

记者坐上宗德钢的私家车,往最远的护宝泉村驶去。 

落寞的山村护宝泉

出生于年的宗德钢,毕业后就在乡镇卫生院工作,尽管期间轮换了几个乡镇,但一直没有离开基层。一年半前,来到东坪卫生院,担任院长。
  

东坪卫生院现有29名工作人员,负责24村、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最远的护宝泉村,离卫生院15公里。
  

“好在我们还有24名乡医,日常头疼脑热的小病,能够让村民不用出村,就地解决问题。但遇到疑难杂症或者急病,乡医就束手无策了。”
  

沿着蜿蜒的山路,路过几个小村子,半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护宝泉村的医疗服务点。
  

村头,有六七个大娘正在有板有眼地跳着广场舞,成群的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的争吵着,偶尔有柴犬不甘寂寞地喊几嗓子,刷刷存在感,为寂静的小山村带来欢快的气氛。
  

61岁的乡医李志水头发花白,满脸皱纹。尽管不善于表达,但责任心挺强——他也是为了提醒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村民,特地骑着摩托车赶到这儿的。
  

几声嘹亮的汽车喇叭声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
  

村民们知道,“医院”来了——按照规定的开诊时间(大都根据农村赶集的日子确定),明天才是卫生院专家来巡诊的日子。
  

医生们麻利地从车上拿下血压计、听诊器,急匆匆往几个老病号家走去。
  

72岁的刘长英大娘正和76岁的妯娌在煮玉米。刚刚开锅的玉米甜香味弥漫着简陋但整洁的农家小屋。他们一边亲热地“小申”“小孟”地打着招呼,一边听医生们的叮嘱。
  

她们之间,既熟悉,又亲密。

刘长英的高压在,显然是高危人群。可能是习惯了这种“高压”生活,刘大娘既不担心她的血压,也不怯生。
  

她告诉记者,护宝泉村户籍人口人,可年轻人大都在外打工、学习。一到冬天,很多老人到城里的儿女那里“温暖越冬”,村子里只剩下不愿动或者没处去的老人。现在在村里常住的,也就五六十口人。
  

老人们大都墨守着早年的饮食生活习惯,嗜咸如命。所以,都有高血压、血管疾病和心脏病,只是严重程度不一样。
  

刘长英说,东坪卫生院的大夫们每周例行两次巡诊,有了急病,医疗服务车也就是“医院”还随叫随到:“真是办大事、办好事”。
  

刘长英一个劲地夸奖“行走的医生”,说他们不光态度好,水平还高,带的仪器也先进——一照一量就能知道你得了啥病,而且医生们懂得多,能带来最新的养生保健知识,让老人们在更新卫生医疗知识和生活观念的同时,感受到温暖和活力。
  

按照李志水和大夫们填写的《淄川区东坪卫生院护宝泉村医疗服务点工作日志》上护宝泉村常驻居民基本情况调查表和患病人群用药指导的详细记录,记者陪着大夫们又到四个村民家里巡诊,一直忙活到12点多才结束。

回医疗点的路上,我们被等候好久的刘长英妯娌两人拦住了。
  

她们把满满一锅热气腾腾的香甜玉米,分装成六七个塑料袋,硬生生地塞到我们每个人手里。拎着装有7、8个鲜嫩玉米的塑料袋,记者感到,既甜蜜,又沉甸甸。
  

淄川区现有个村(含自然村是个),这样的“空白村”(没有卫生室)有70个。其中,距离卫生院5公里以上的有22个,10公里以上的有11个。仅仅是这70个空白村,户籍人口1.5万人,常住人口人,慢性病人人(有人同时患多种疾病)。其中,糖尿病人,高血压人,冠心病人。
  

山区村民看病难就医难依旧严重。
  

乡医,是离他们最近的保护神!
  

尴尬的乡医李志水

李志水从年就在离护宝泉村3公里左右的节嘉峪村当“赤脚医生”。
  

他自己坦言,大部分乡医所谓的看病,靠的是多年的经验,器械是听诊器和血压计,处方是“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联合,加入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给药。
  

这肯定无法应对各种疑难杂症,更无法满足乡亲们的就医需求。
  

李志水住在临近的节嘉峪村,他的服务对象包括本村、窟空峪和护宝泉三个村,户籍人口余人,常住人口余人。
  

按照规定,老李的收入分为两块,基本药物补助20元/人/年,公共卫生补助21.8元/人/年,两项工作全部补助总计元/年。
  

这笔不高的“工资”,考核要达到90分以上才能拿到。
  

如果低于90分,在80—90分,只能拿到70%,即元。老李因为不会用手机、电脑、
  

按照规定,每看一个病人,乡医可以收取6元的就诊费,但面对年老体弱又没有多少收入的乡里乡亲,绝大多数乡医都不忍心收取对山区老人来说的“巨款”。
  

也就是说,乡医老李最多每年能挣元。
  

再看看成本。
  

以前,老李都是“下步走”,也就是步行巡诊,随着年龄增大,前两年买了辆摩托车,一来减轻劳动强度,二来可以更快捷的为乡亲们服务。不算油费和磨损、折旧修车,电费也暂且忽略不计,老李每月要交元的网费(专网),每月元的医疗废物处置费,两项又要去掉元。
  如果只靠行医,老李一年纯收入元。
  

李志水有两亩薄田,只能种点儿地瓜和玉米,一年下来,有0元左右的收入。
  

宗德钢告诉记者,整个淄川的乡医,大都要身兼数职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有的是白天务农或者就近打工,晚上看病。
  

东坪卫生院辖区在册乡村医生24人,其中70岁以上1人,60岁以上5人,50岁以上4人,40岁以上14人,50岁以上占比42%。在职在岗人员15人,大多是50岁以上人员,其中在岗且为卫生室负责人的60岁以上老乡村医生6人,一旦他们离岗或者因病无法开展工作了,又将是一个新的“空白村”。
  

淄川区现有在册乡村医生人,平均年龄53.6岁,40岁以下不足30%。按照规定,这些乡村医生60岁以后慢慢退出,空白村必然越来越多。
  

宗德钢说,国家政策虽然鼓励年轻人到基层,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真正愿意到农村、到偏远山区从事乡村医生职业的医学生只是凤毛麟角。

“有解思维”破解难题

从年至今,原有的乡村医生准入制度改革,6年时间里,乡村医生队伍没有新的人才充实进来,造成乡村医生队伍老龄化严重,医学知识老化,服务能力提升缓慢甚至后退。
  

现实也是这样:每个山村安排一名乡医或者医生是不可能的,即使每村安排一个,也是资源浪费——记者看到,今年1-9月,李志水只购买了元钱的常用药,分散到三个村的余名常驻村民中,可以看出,尽管李志水需要“一天到晚四处奔波”,可需要他开方诊治的病人并不多。
  

但是,这些身居偏僻地区的农民,还要这样继续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看病难看病远的困境吗?

淄川区委书记李新胜告诉记者,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淄川区“学研查改”并举,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实践导向,切实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用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盼,用“有解思维”理念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再造,创造性地开展“健康淄川一个都不能少”工作,下大气力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
  

淄川区区长闫桂新说,要让群众叫好,必须向问题叫板,用群众获得感来检验主题教育效果。淄川要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就医难、就医远的问题,既要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又要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淄川区统筹优质医疗资源,健全区、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网络,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实施医疗服务点全覆盖。投资万元,对全区个村(含自然村)卫生室实施房屋、人员、设备改造提升,投资万元,在70个没有卫生室的空白村设置医疗服务点,配备基本的医疗设施和器械。
  

实施医务人员全覆盖。医疗服务点的医务人员以卫生院为主,以卫生室人员和第一乡医为补充,确保每个服务点至少两名医生轮流服务,至少每5天巡诊一次。
  

实施医疗服务车全覆盖。投资万元,为太河、西河偏远山区的6处卫生院各配备2辆医疗服务车,其他13处卫生院各配备1辆医疗服务车,25辆医疗服务车配备心电图、供氧等基本救助设备,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常见老年病、慢性病和常见病必备药品。司机工资、汽车保养等费用列入财政预算。
  

实施医疗过程全覆盖。医院医院为首的两个医疗共同体,定期派遣区级专家到基层坐诊,并逐步实现远程会诊、预约挂号、诊疗信息共享等服务,为山区群众提供更高、更快、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淄川区现有行医资格的医护人员人。目前,已经有名医务人员参加到“行走的医生医院”这个活动中来。

1
查看完整版本: 淄川区用流动医院守护15000名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