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苏浩本报记者曹学平北京报道
“居民现在就医真是方便多了,国家持续在医疗卫生事业加大投入,受益最多的一定是咱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团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团结社卫中心”)主任魏振清在采访中如此感慨。
团结社卫中心承担着辖区内人,3所幼儿园,5所中小学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自成立以来,建立居民档案份,65岁老年人管理人数为人,中心开展了妇女保健、糖尿病、高血压、入户义诊、下社区义诊等工作。正是基于此,该中心也被评为综合性甲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从条件简陋医院;从早期群众看病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从业34年的魏振清见证了巴彦淖尔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
硬件设施日趋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为广大居民提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魏振清刚参加工作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积狭窄、病房陈旧、硬件设施老化、设备落后,医疗设备和诊疗环境只能用“简陋”来形容。
“医院的设备都很欠缺,问诊基本上都靠‘老三样’(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医院管理水平低下,缺医少药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医院,医院则少有人问津。”魏振清如此形容当时的诊疗环境。
搭乘着国家发展的快车和医疗改革的东风,魏振清所在的团结社卫中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魏振清介绍,现如今团结社卫中心规模持续壮大,设备齐全,B超、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这些数字化设备一应俱全;随着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双向转诊成效初步显现,医院可以互认,患者就诊的效率有了明显提升;医院改进了门诊医生配置,并对社区进行分片管理,每人分包“责任田”,专区专人专治。
年8月,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卫生健康委筹措资金万元,利用4个月的时间对团结社卫中心进行内外环境整体改造。
年初,团结社卫中心投入资金80余万元打造中医馆,发展中医药诊疗服务;同年5月,应预防接种需要,团结社卫中心对预防保健科进行全面改造装修,设立候诊区、登记区、接种区、留观区、哺乳区等相应功能区;后应中心业务需要,又先后筹资购置了电解质分析仪,DR数字X光机,贝斯达BTH-多功能彩超,生化分析仪,腹腔镜及相关配套消*用具等,为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提供了医疗设备硬件保障。
与此同时,在国家医改*策引领下,巴彦淖尔市陆续建成了医联体、医共体,打通了全市医疗资源,通过提供技术帮扶、学科建设、临床带教等方式下沉优质医疗资源。
据悉,年团结社卫中心门诊接诊人次,出院病人人次,实施手术台次,病床使用率达65%。“医院优质医疗资源进入基层,医院诊疗水平的全面提升。”魏振清如是说。
此外,随着巴彦淖尔市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也使居民就医成本再降一个台阶,医院用多少钱进的药就多少钱出,真正做到让惠于民、让利于民。
“医院真是又近又方便。”“医生水平不低,价格还合理。”“医院了。”这些都是近年来魏振清听到的对于医院最多的评价。看到能有这样的变化,既是见证人又是推动者的他倍感欣慰。
可及性显著提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巴彦淖尔市因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医疗服务可及性不高,老百姓基本是“小病靠扛、大病靠拖”,不少人也因此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卫生资源迅速增加,群众获得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改善。
据魏振清介绍,年临河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为保障广大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医院微创外科主任医师王满仓、心内科主任医师王学磊每周六上午在团结社卫中心出诊,医院微创外科主任医师王志强为技术顾问,一、二、医院技术联动全方位保障医疗可及性。
另外,从20世纪90年代起,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逐渐开始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大医院专家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平台,与县、乡、村三级医生共同为基层患者在线会诊。确诊病情,做到小病不出村;逐级转诊,实现大病不出县;遇到疑难危重症,医院解决。
大医院专家线上治疗常见病、慢性病,医院就诊。合作会诊不仅有利于基层医疗发展,还实现了病人、医生、服务“三个下沉”,让医疗“触屏可及”,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
实际上,团结社卫中心的发展是临河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临河区逐步启动电子居民健康码项目建设,完成全市统一电子健康码数据中心、管理平台及应用平台建设。实现电子健康码院内挂号、就诊、结算“一码通”。通过批量预制、医疗机构注册和群众主动申领的方式发放居民电子健康码万张,覆盖全市总人口的85%。
此外,临河区不断完善县、乡、村(社区)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逐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缓解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曾指出,研究显示,自年至年25年间,我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HAQ(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指数由49.5提升至74.2(全球平均53.7,美国为81.3),排名从第位提高到第60位,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同时,我国国内区域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距由年的6.7缩小到年的1.2(年全球区域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距为20.1)。
从治病向健康管理转变
在医改取得诸多成效,但人口老龄化加剧、慢病患者增多、居民整体健康素养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医疗服务方向也开始由治疗疾病为主加快转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慢病随访、慢病管理、老年人群预防保健等,是魏振清一直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