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是“立冬”节气,严冬即将拉开序幕。寒风一吹,不仅冻得人瑟瑟发抖,血压也会跟着坐起“过山车”。
因为血管本身也遵从热胀冷缩的原理,寒冷刺激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异常兴奋,造成全身血管收缩力增强,导致血压上升。所以,无论对于健康人群还是高血压患者来说,冬季都更难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血压波动增大,非常容易诱发心梗、主动脉夹层、脑卒中等心脑血管意外。
因此,进入冬季大家一定要做好血压管理,通过血压计、智能手表等设备做好监测,将血压拦在“高压线”之外。
我国1/4的成年人从未测过血压
定期测量血压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但《年中国成年居民血压检测情况分析》显示,我国有近1/4的成年居民从未测量过血压。
目前,临床上将/90毫米汞柱作为判断高血压的分界线,但诸多研究显示,血压高于/80毫米汞柱时健康风险就会开始显现。
对于中青年人群来说,血压的控制标准应该更为严格。
此前,我国研究人员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综述证实,45岁以下的成年人即便血压还处于正常范围,只要超过理想水平(低于/80毫米汞柱),就可能对全身健康产生威胁。
长期处于高血压边缘而不自知,将慢慢伤透心脏、大脑和肾脏等器官。
智能设备帮你揪出蛛丝马迹
高血压发病隐匿性强,往往没有症状,或只出现轻微且没有特异性的症状,不会引起重视。很多人常在体检中才被发现,这将导致高血压发现晚、干预晚、拖得久,对身体的损伤更大。这种情况下,就特别需要定期监测血压,以发现血压异常的蛛丝马迹。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一些智能穿戴设备也兼备了测量血压的功能,可自定义测量提醒计划,随时随地实时测量查看血压高低,从早期就做到及时发现并干预。
监测动态心率
一般来说,年龄在10~60岁之间的人,平均静息心率应在每分钟60~次,运动员和定期锻炼者的心率范围是每分钟40~60次。
利用腕表、手环等智能可穿戴设备采集心电信号或光电容积脉搏波信号,结合手机应用软件,可监测心率变化,检测心律失常,并对用户发出警告,有利于心律失常的筛查诊断及早期干预。
此外,心率监测对运动十分重要,它除了可以让你了解在特定心率下的感觉,还可以更好地判断你的运动耐力和极限。
实时测量血压
传统的居家和诊室血压测量,以上臂式血压设备为主,这类设备的使用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人们用其监测全天血压水平有困难。
近期发布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中青年血压管理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指出,腕上血压测量设备便于携带,摆脱了血压测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特别适用于早期无明显症状,忙于工作且对高血压危害认识不足的中青年人群。
如果怀疑自己血压升高,腕上设备不仅有助进行自我血压监测,记录全天血压变化,而且能够评估短时、长时及季节性血压变异状况,留存长期数据,在后期就诊时供医生作为诊断参考,为就诊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另外,腕上示波法血压智能腕表与传统的臂式血压计相比,具有比较准确、稳定等特点。研究发现,其收缩压差异为(-1.46.5)、舒张压差异(-0.25.8)毫米汞柱,符合国际标准。
//
《共识》建议,高血压患者或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前期人群,可以采用穿戴设备进行日常监测,了解血压控制情况或实现对高血压的筛查预防。
需要提醒的是,大家一定要使用通过国际标准验证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在测量方面更具精准性及科学性。
例如,华为深耕健康技术创新领域,攻克了“窄气囊示波法血压测量”行业工程难题,WATCHD腕部心电血压记录仪通过各类严苛的标准认证,实现了腕上血压设备的小巧舒适性和测量的准确性,用户抬手腕就能随时进行血压测量,满足日常血压监测,及时提醒,促进降压治疗达标率的提升。
检测血管弹性
动脉硬化与不良结局关系密切,在中青年人群比老年人更显著。研究显示,智能手表可估算PWV(脉搏波传导速度,该指标增快是高血压患者血管损伤的重要表现),还可评估多种血管脉搏参数。
发现睡眠疾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中青年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利用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够记录睡眠时长、监控睡眠质量、监测血氧饱和度,有利于及时发现睡眠问题,避免血压控制不佳及其他不良后果。
记录评估日常运动
运动不足是体量增加、代谢紊乱、血压升高的常见原因,中青年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尤其强调规律运动等生活方式改善。
新型智能手表作为智能可穿戴设备,不仅能记录运动数据、计算运动消耗,帮助合理规划每日运动和能量摄入。而且,借助手机内的“运动健康App”,支持家庭空间数据共享,即便是身处外地的子女,也可以随时查看家人的血压报告、血压异常记录,提醒及时健康管理,让关爱不缺席。
天气渐冷,大家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同时,希望更多正值事业上升期的中青年人放慢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