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计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质量,中国经济由大到
TUhjnbcbe - 2023/3/27 19:23:00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4.html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
  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在科学研判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基本特征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
  年2月,国务院印发《质量发展纲要(—年)》,首次提出建设质量强国。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印发,对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作出全面部署。这是*中央、国务院针对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我国质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建设质量强国,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关键之举。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定不移建设质量强国,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这既是有效应对资源瓶颈、环境压力的重要抉择,也是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民族复兴的自强之路。 以“大质量观”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质量是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质量是关键。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进入速度换挡、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关口。随着我国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比如,我国虽有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但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质量技术基础比较薄弱;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完善,产品质量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面对严酷的外部环境和复杂的贸易形势,建设质量强国要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同行同向,以提升质量作为驱动内需增长和支撑外贸稳定的重要基础。以质量提升助力产业跑出“加速度”,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已刻不容缓。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质量的提升,在理念和实践层面都出现了基于“大质量观”的重大转变——从设计源头端起始的贯穿原料采购、生产施工、检查验收、总结改进、试运行等全过程、全流程的质量管理体系性要求。
  年3月,我国整合多部门职能,全新组建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简称“市场监管总局”)。该局牵头负责“组织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与质量相关的具体职能涵盖宏观质量管理、统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建立并组织实施质量分级制度、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等方面。
  坚持“质量为先”,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大力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正将质量突破作为中国产业由大变强的关键予以重点推进,引导产业把转型升级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实施质量强(兴)省战略,开展质量强市(县)活动的市县达到7个,覆盖超过全国90%的市县行*区域,为质量强国建设奠定有益的实践基础。特别是28个省份的个市(区、县)申请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个城市获批创建,31个城市正式命名,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成为了地方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平台和抓手,有效促进了城市质量提升。“解决质量问题的终极答案”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这样一个稍显冷门的词语,在业内被誉为“解决质量问题的终极答案”。
  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管控为例,从公共场所的体温测量设备调试,到口罩生产企业的标准测定,再到严格的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计量测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看似陌生的质量服务,都对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提供这些质量服务的,正是检验检测机构、计量测试中心等质量基础设施。

▲年12月23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在新冠灭活疫苗质检实验室内进行检验张玉薇摄/本刊近年来,我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计量基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标准化改革持续推进、新型国家标准体系初步建立、我国国际标准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我国得到国际承认的校准和测量能力跃居全球第二,国际标准化贡献率进入全球前五;认证检测市场进一步发展并规范、合格评定合作互认成果显著,目前颁发各类有效认证证书.4万余张,证书数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充分显现。
  计量、标准、合格评定并称为国家质量基础的三大支柱。计量是质量控制的基石与根据,标准化引领着技术进步与质量提升,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为主要内容的合格评定则塑造质量品牌、建立质量信任。
  只有测得出,才能造得出;只有测得准,才能造得精。计量,是产品质量和质量优势的基本保证,被形象地称为工业的“眼睛”,在产品生产全过程每个环节,质量控制水平的提升,都依赖于稳定的计量检测与管理。
  以医疗器械为例,小到血管支架、助听器、血压计,大到CT、磁共振系统、超声波诊断仪,都离不开计量,从研发、采购、生产、准入,到临床应用,计量贯穿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
  近期,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依托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筹建国家医疗器械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通过计量测试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将应用端需求通过技术语言反馈至供给侧,助力突破医疗器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和测试难题,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标准引领质量,先进的标准能为质量改进提供路线图,从而提高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能够带动从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到关键工艺、重大装备乃至整个最终产品产业链的质量提升。
  无论是生产供给还是消费服务,提升质量都需要设定相应的标准规制。近日,国家平板显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苏州)牵头建立的1项团体标准《显示屏防偷窥性能测试评价方法》,获得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批准立项,填补了国内该领域标准的空白,对提升防偷窥性能的显示产品质量、增强显示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质量认证被各国在产品市场准入中普遍采用,为中国制造打造国际市场准入服务平台,构建“一个标准、一次检测、一次认证、全球通行”的检测认证体系,有助于我国制造业成功进入全球市场。
  在江苏,国内首个棉花智能化检验实验室今年5月在泰州市纤维检验院紧张建设。这一项目是国内首套用于棉花拆包、称重、周转、平衡、打包、入库留样的自动化检验线,能自动完成测量、数据处理、显示(输出)测试结果的智能检验,在棉花公证检验领域具有重大价值,成为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做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在行业管理、专业认证以及标准合规等方面,设计一整套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质量基础设施能力,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高标准规制的科学基础。
  市场监管总局注重融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资源,大力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先后印发《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大力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的意见》《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聚焦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行动的通知》,有机融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
  柳州螺蛳粉质量服务“一站式”服务平台、武汉“岱家山”双创、泰州“泰检易”、烟台“NQI+服务云平台”、海门“质量合作社”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帮助一大批中小企业解决了质量难题,提升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服务效能。
  例如,广西柳州市建设螺蛳粉质量服务“一站式”平台,免费培训质量管理及检验人员余人次,通过组织科研力量集中攻关,将预包装螺蛳粉的保质期从10天提高到6个月,推动制定了螺蛳粉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助力螺蛳粉产业从5亿元产值跃上百亿级台阶。

▲6月5日,工人在广西柳州市乐哈哈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上包装米粉*孝邦摄/本刊此外,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数字化转型、消费升级、双碳行动等重点领域和战略方向,质量基础设施也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有效地打通科技创新、质量基础、产业变革的演进路径。 重拳出击回应民生关切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
  由于缺少专业的安全知识,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潜在风险缺少必要了解,或更多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绝不能失守。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推动重点产品、重点行业质量提升,包括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以婴幼儿配方乳粉、餐饮服务业、农村市场为重点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食品安全战略稳步实施,“四个最严”要求得到较好落实。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建立,食品抽检实现4批次/千人的目标,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得到控制,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
  特别是今年以来,聚焦民生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
  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创新监管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风险监测、质量安全追溯、专项整治、缺陷产品召回、强制性产品认证、产品伤害监测、产品质量担保、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和调查处理等制度日益健全。印发《全国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加强重点监管。
  为进一步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市场监管总局3月底印发《全国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年版)》,提出根据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高低,分类采取监督抽查、生产许可、风险监测、执法打假、认证认可、缺陷产品召回等措施,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推动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同化。
  消费品质量安全水平,必须适应人们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场景化趋势。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网剑行动”、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打击假冒伪劣专项行动等方式,不断提高消费品质量安全水平,我国市场消费环境建设和市场供给质量水平明显改善。
  最新统计显示,我国主要消费品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达到95%以上,重点服务行业和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稳定在“比较满意”区间。
  按照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计划,全国市场监管部门今年将抽查包括36种电子电器在内的种重点产品,突出流通领域产品、民生产品、“一老一小”产品的抽查,服务儿童、学生、老人等特殊群体生活学习需求,还针对电线电缆、水泥、农用地膜等重要产品,在产业集中区等重点区域,开展全国联动抽查。

加强维护消费品质量安全,将有效促进食品、消费品和工业品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推动工业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发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正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探寻质量强国主攻方向
  抓质量就是抓发展,谋质量就是谋未来。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作出明确部署,要求“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进一步完善质量工作体制制度,激发质量创新活力。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供给水平,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市场需要。
  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出台,这是中国质量发展史上首个以*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质量工作纲领性文件。《指导意见》实施以来,中国总体质量水平有了明显进步。
  年,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的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试点工作应时而生,目的在于帮助小微企业建立符合行业发展和满足自身需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自身的质量管理能力。
  一年时间里,通过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服务平台,累计为4.2万家企业14.5万名质量管理人员提供免费培训,梳理出10个行业小微企业的30个“质量痛点”,制定小微企业建立ISO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在全国17个省份30个行业家企业实施精准帮扶。
  年,“木业之乡”山东费县在木业企业全面开展提升行动,全年新增品牌11个,完成年产值亿元,同比增长20.2%。
  专家指出,下一步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应构建既能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府作用的大质量工作格局,推动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府、市场、企业、技术机构、行业组织、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协同合作,做到系统化开展。
  ——健全质量治理体系,提升质量治理能力。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提升质量监管服务水平,推进质量社会共治。
  从发展趋势看,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将成为提升质量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径。今年5月,“浙品码”在浙江湖州校园学生用品中推广运用。有了“浙品码”,家长对孩子校服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产品合格证明、检验结果、服务承诺等相关信息能一目了然;有了分级分类监管系统,产品被判定为高风险后,系统会自动根据分级分类监管比例确定生产企业覆盖范围,让市场监管工作人员更精准地开展工作……这些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创新成果,得益于浙江省大力推进的产品质量智慧监管平台建设。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打造产品质量智慧监管平台,推动实现产品质量监管方式、手段、成效变革。
  ——开展质量技术帮扶服务,帮助企业改进设计和制造技术。对监督抽查、执法打假、缺陷产品召回等各类执法活动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在全国深入开展产品质量技术帮扶“巡回问诊”活动,找准重点质量问题,组织实施质量攻关,推进“一次抽查、一次问诊”“一次处罚、一次提升”“实施一次召回、提升一个产业”。
  围绕企业质量提升堵点和痛点,实施重点领域质量比对提升,推进检测设备等质量资源开放共享,降低中小微企业质量技术准入门槛……这些优质服务有利于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升质量水平、保障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进百城入万企”,力争培育10个具有较强推广示范价值的典型模式,在不少于个城市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为不少于00家企业提供质量技术服务,以质量助推企业、产业和区域提质增效升级。下一步,将大范围复制推广前期试点的经验模式,围绕重点消费品领域、重点产业链和重点区域,解决企业质量提升堵点和痛点,促进“六稳”“六保”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质量是经济社会问题,更是国家战略问题。专家呼吁,要进一步加强对建设质量强国的组织领导,加快推进质量促进立法,编制质量强国战略纲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诚信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推进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现代质量管理方法,让追求质量成为一种民族标识,让质量强国成为一种价值取向。

▲年7月3日,工程师在华为实验室测试5G基站设备刘大伟摄/本刊刊于《瞭望》年第34期

1
查看完整版本: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质量,中国经济由大到